我不管你是誰(あなたが誰でもいい)
在你懷裡沉醉(その胸に酔い沈み)
我和你緊緊相偎(ふたりの影を重ねて)
嚐一嚐甜蜜滋味(蜜のような時を味わう)

這是我很喜歡的歌曲「不管你是誰」的開唱白,
在兩人之間沒有任何「關係」,只有我和你,
只有兩個人,也就是只有「我」和另外一個「我」。

不管你是我的誰,情人、朋友、甚至陌生人,
只要你是你,我都可以愛你,那種關係,是純粹的關係,
尚未被關係的稱呼所拘束的關係,沒有任何顏色的純白的關係,
能做任何事的,最自由的關係。

但是這種關係畢竟是理想的,
現實世界裡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稱呼,如家人或親戚等等,
一半是生來就被定義的,與生具來的,
另一半像情人、師生、朋友、同事、同學等等,
化無為有的,一開始是沒有被定義的關係,
但是就算一開始是很自由的關係,到最後還是難免被貼標、被歸類,
進而開始被其關係的稱呼所拘束,
而且一旦被貼了標,這個標籤是很難移除的,
因為在關係上貼標籤的,又不是別人,是當事者自己,
當事者無法接受兩個人之間關係的懸空狀態,
沒有名字的關係,實在是太不固定、不安定了,
這種不安定感令人覺得不給關係一個既有的名稱就不舒服,
於是把它貼標、歸類、給它限制,最後滿足於限制換得的安定感。

為了避免過度的緊張,人際關係上安定感是固然重要的,
但問題是,人們一旦給關係一個名稱之後,
往往太安於名稱,久之失去跟對方溝通的熱情,
名稱也許不變,不過人是永遠會變的,
如此太安於名稱的結果,往往會讓名稱失去實體,
就算兩人之間的溝再也不通了,但是名稱上依舊是情人,
或朋友,或家人,或任何一個有名字的關係。

很多關係,就是因為太依賴關係,所以會瓦解的,
家人關係也如此,譬如作父母的,以為只因為自己是父母,
所以都能理解自己的小孩,而不願去理解小孩的話,
親子關係,可能會產生裂痕的。

我是你的老師;你是我的學生,
我是你的朋友;你是我的朋友,
我是你的男朋友;你是我的女朋友,
我是你的哥哥;你是我的妹妹,
...那又怎麼樣!だからどうした!

我就是不想讓我與你的關係被關係的名稱受到限制,
我不在乎你是我的什麼,我是你的什麼,
只在乎我對你和你對我的理解之深,以及興趣之高。

附記:在這裡所用的「你」是沒有特定的對象,
是所有我會用到的每一個你,也就是說有包含在看這一篇文章的你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